云贵高原植物为什么少见,云贵高原为什么没有高原反应
云贵高原物种多样的原因
很简单
1.云贵地区比较偏远,人类开发较少,环境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还是比较好的,污染较少
2.地势复杂,森林密布,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全年温暖湿润,适合动植物大量繁殖
望采纳
为何云贵高原南边植被覆盖率比北边低
为何云贵高原南边植被覆盖率比北边低?因为云购云贵高原,它的南面比北面的位置低,那么它的雨水就相对于大,它雨水大了之后,它的树就不容易去成长,所以它的覆盖率肯定就比北边低。
为什么云贵高原植被少
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域的大一统局面和对边疆经营比以往历代更为广泛与深入,使云贵高原环境与社会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般认为,促成这一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元朝设云南行省直到清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均有着一个中央和国家制度与政策在云贵高原的逐渐深刻化的过程,这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一是贯穿三代的移民及其引发下的地区开发活动,总体上使云贵高原呈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局面。[①] 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元明清时期对云贵高原的农业开发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以往历代,从根本上看,使该地区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综合考察对云贵高原历史发展和环境变迁有着重要影响的该时段农业垦殖、土地利用等活动,探讨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在内能量交换系统的演进情况,是地区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
一 农业开发的自然环境
云贵高原主要由东部的黔中高原和西部的云南高原组成,遵义以南和苗岭以北的黔中高原,平均海拔1 100米,主要由低山、宽谷和浅盆组成;云南高原海拔在2 000-2 500米左右,西与点苍山、哀牢山及横断山为界,北与川西高原为邻,多为山原和盆地。习惯上以元江河谷和大理—剑川宽谷一线为界,将云南划分为东西两大地貌区域:东部称滇东高原或云南高原,与贵州构成整体上的云贵高原。[②] 云贵高原“地无三里平”,“尺寸皆山,欲求所谓平原旷堃者,积数十里而不得袤丈”,[③] 山原、山地约占贵州全省总面积的87%,丘陵占10%,盆地(坝子)、河谷台地和平原仅占3%;而云南山地和高原占至全省总面积的94%之多。[④] 山地多而平地少,历史上粮食产区主要集中在农业条件较好的平坝地区,耕地面积有限,“八山一水一分田”。多山还造成云贵地区内外交通都不易,长期相对封闭。云贵高原地理环境内部差异突出,区域生态系受垂直地势、气候的影响(高度影响能源分布)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绝非是简单的气象景观,也适用于对动植物、土地利用、民族聚落分布等的描述。云贵地区岩溶地貌分布面积达222 835平方公里,占两省土地总面积的39.5%,[⑤] 伴随石灰岩地貌而来的是农地土质差和干旱化问题严重,并因人类活动增强和植被的逐渐贫乏而走向石质荒漠化(石漠化),这在高原腹地更为明显。云南高原土壤以红壤为主,其原生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以次生植被云南松林或松栎混交林和草地为主);红壤分布区水热条件较好,与分布有水稻土的坝区、河谷和低山丘陵地区成为历史以来云南主要的农耕地区。贵州高原以黄壤和石灰土为多,原生植被主要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岩生性、旱生性灌丛(现次生植被多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等);黄壤分布区是贵州稻麦两熟重要的农耕和经济林种植地区。云贵高原植被和土壤类型多样,为发展多种农林业经营提供了条件,但由于长期以来自然和人为因素水土流失、土性偏劣、熟化程度不高等现象较为普遍。[⑥] 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 100mm左右,雨量充沛,但在云南西部河谷与地形相对闭塞的高原腹地降雨量较少,宾川—元谋、峨山—新平、威宁—赫章—毕节可为代表。虽然年降水量能够满足一年二熟制需求,但降雨季节、地域分布不均,农业易受旱灾影响。[⑦] 云南高原冬季温暖,无霜期长;而贵州高原主要是冬温较低,夏温稍高。但整体上由于海拔高,夏季高温不足,限制了喜热作物和双季稻的广泛种植。受地貌、气候、水热条件影响,高原农业呈立体分布状态,但在山多地少和人口不断增长情形下,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农业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引发生态性和结构性贫困。[⑧]
云贵高原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对于发展农业不能一概而论,内部区域差异性和生态多样性一方面能够适应和接受多种人类利用活动并提供可能的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则制约了以单一或某几种为主要资源利用和开发模式在更大范围上的推广。在历史时期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的程度,取决于人口数量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这些决定因素在云贵高原历史上也呈现出复杂、多样和多变的特征,它们同自然地理环境一道,共同制造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云贵高原生态系及其演变进程。
自然界的变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传统社会里以农业灾害反映最为直接。在云贵高原各种农业气象灾害中,旱灾是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较长、危害较重的灾种。云贵高原大旱,主要是冬季春旱连夏旱、夏季易形成的区域性插花状干旱影响最大。据历代志书统计到1949年云贵高原有史料记录的旱灾分别发生208年次、114地595次。[⑨] 历史上云贵高原春、夏两季是发生旱灾的主要时节,至今仍流传“春旱年年有”的谚语。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云南高原和贵州西部旱灾以春旱为多,而夏旱多发生于贵州北部和南部地区。这和民国至今系统的灾害记录形势较相近:云贵高原西部地区以春旱居多,而且发生面积广,破坏力较大;夏旱因受降雨季节影响,持续时间不长,影响也较小;秋旱最少,而且在空间分布上多为插花性质的小区域发生;贵州旱灾在空间分布的特征是:西部地区(毕节、安顺)同云南一样夏旱较少,危害不大,[⑩] 其他地区夏旱发生比率较高。
水灾是云贵高原农业灾害中历史上记载最多的灾种。云贵高原水灾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低洼盆地,山洪盆涝特征明显。水灾发生虽然不及旱灾面积广,但短时期内在局部范围却能造成严重影响,山地在暴雨洪水冲刷下,极易引发大的水土流失;而低洼、盆地和湖滨地区的内涝,由于淹没良田,导致歉收、无收,饥荒不断。根据地方志资料统计到1949年为止,云贵高原地区一共发生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水灾340年次,174地754次。尽管历史上云贵高原水灾多发于旱灾,但洪害一般发生在山区,涝灾多出现于河谷、盆地等低洼地带,洪多涝少,极少在云贵地区出现全域性水灾。大的水灾发生多集中在雨季,多系短时间内降大到暴雨生成的洪涝。值得注意的是,单从史料记载上看,就能发现云贵高原洪涝灾害多分布于滇中、滇东北、滇东和黔西、黔北、黔东等地区(实际上代表了云南、贵州开发较早的地区),排除坝区、盆地不说,以上地区山地发生洪灾的次数明显多于边远地区(如滇西、滇南,当然这里面未排除文献记录和遗留不均的因素)。[11] 根据对建国以来水灾记录研究,此情形并没有发生改变,“洪涝灾害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呈相反状态,即降水量多的南部地区洪涝灾害反而少,而降水量较少的滇东北和东部地区,洪涝灾害反而比较频繁。主要原因是东北部和东部地区,山和谷(盆地)相对高差大,加之森林植被少,地面多裸露”,所以与相对高差小,人类活动少,森林植被多,对地表水流的有较强的截留作用的高原“边缘地区”相比,易形成洪灾。[12]
除以上两种主要气象灾害外,历史上云贵高原冰雹、低温、霜冻和大雪等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也有着一定危害。由于史料记载的局限,我们在典籍中所能爬梳出的低温、寒冻、大雪条目较之于水旱灾少之又少,但以现代研究表明,霜冻、低温和阴雨等是云贵高原地区农业生产中仅次于旱灾的主要自然灾害,民间所说的“倒春寒”、“返春”现象对水稻、小春作物和其他热带作物、经济作物生长普遍造成伤害。[13] 历史上云贵高原地区发生病疫等生物灾害记载不少,但病疫带来的危害是最为严重的,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的大量死亡。据研究,清咸同年间云南流行鼠疫,仅云南、澄江等七府、厅就死亡人口150万之多。[14] 从文献记载看,1772—1855年、1856—1937年和1938—1949年三个时期里云南鼠疫流行都比较厉害,死亡人口甚大,有的村庄甚至全部死绝,给农业社会和生产带来严重破坏。[15]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内力因素作用外,大多为人类活动所引发。所以自然灾害已经成为人们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互动关系的一个重要界面,充当了衡量地区生态系质量状况的一把标尺。从以上云贵高原自然灾害特点可见,大部分水旱灾害基本上因历史以来的人为因素所致,森林植被破坏和水土保持不力又与土地的过度和不合理开发利用有关;而病疫等灾害的扩散亦与人类交往活动范围的扩大有关。
从以上地理环境与历史以来人类开发的自然条件来看,云贵高原地区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生态链较为复杂,一方面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化为开展多种经济开发活动创造了基本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地貌、气候、土壤及社会、人口等分布不均衡性影响,农业垦殖等开发活动极易超过地区生态平衡的临界值,使生态环境走向逆化演进,从此角度讲来,云贵高原的农业生态,特别是山区农业生态系统较为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