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扫墓植物不能用顿号,扫墓为什么要带树枝回来
为什么扫墓植树不可以用顿号
对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事句子一或着是说话,如果是在句子当中加了符号。。那么他意思也会变的,如对牛弹琴,对、牛弹琴等。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这几个花名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
客观来讲,作者在此处这样用标点符号在中文语法上就是错误的,若严格按照现代中文语法,那在花名之间就应该用顿号,因为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虽然是不同的花,但同属于植物中花这一类别。作者之所以在此处用逗号很可能是习惯问题,乡下人家的作者陈醉云(原名陈英儒)是著名现代书法艺术大师,而这些文学大家因个人习惯在语法上犯的错,如果不是太离谱的国家一般是不会纠错的,反而会因他的成就而去维护,就比如鲁迅在某些文章中出现的个别错别字,国家教材一般给出的解释是通假字一样.个中缘由自己去体会就知道了。
现在中文方面更好笑的另一种错误在于——因为很多人都不认识一个字,一直念着这个字的错误的读音,国家因此就把这个错误的读音也修正为正确读音了,比如证据确凿中的凿,本来正确读音是念ZUO(四声),后来因为念错误读音ZAO(二声)的人太多了,所以现在的国家字典在这个读音上都修正为念之前错误的读音ZAO(二声)了,确实滑稽。
在语文的标点使用中:三种事物(或以上),之间的停顿什么情况用逗号?什么情况用顿号?
顿号与逗号的区别与用法
顿号的形式为“、”。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这句话中,“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前三种事物之间运用了顿号,后面与“长江”之间就只用连词“和”相连接。这是因为并列词语间并不一定都要用顿号,两项并列可以只用“和、与”等连词,多项并列中间可以用顿号,而最后两项常用“和、与”等连词,用了连词就不再用顿号。
特别要注意的是:顿号表示的一定是词语之间的停顿,不是句子之间的停顿。例如:(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2)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张洁《挖荠菜》)“桃树、杏树、雪蒿、马齿苋”等都是词,并列的词之间有了停顿,只能使用顿号。(3)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大自然的语言》)(4)1984年建成的三元桥,占地6公顷,含三条干道、三座钢筋混凝土桥、五座栈桥、八条地下人行通路。(刘宗明《北京立交桥》)其中“(1)桃树、杏树、梨树”;“(2)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3)桃花开、燕子来”;“(4)三条干道、三座钢筋混凝土桥、五座栈桥、八条地下人行通路”等都是短语,短语之间有了停顿,也只能使用顿号。
句子之间的停顿不能使用顿号。例如,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2、“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周立波《分马》)”
为什么“笑着,走着,拉车,拉磨,种地,打柴”之间使用逗号呢?因为它们都是句子了。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逗号是恰当的。就好像我们周周练中的最后一个写句子的题:有····有·····有·····如:公园里有丁香花,有兰花,还有菊花。这样就应当用逗号,因为它们是不同的分句,如果改成:公园里有丁香花、兰花、菊花,还有牡丹花。花的名称之间就可以用顿号了,但是“还有”后面则是另一个分句,所以应当加上逗号。
再如:(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这两个句子都是复句,里面的分句之间使用了逗号。这个时候使用顿号就错了,因为“红的像火”、“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都是分句。(3)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朱自清《春》)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例如:“那个时候在延安,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按理说,“干部、学员、战斗员”后面应该使用顿号,但是,作者为了把一项一项说得更清楚些,表示一种人、一种人不一样,所以使用了逗号,这是灵活的用法。
顿号的使用方法
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我们要懂得怎样正确使用它们。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顿号的使用 方法 ,相信这些文字会给你带来启发的。
顿号的使用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四年级学习使用顿号。
顿号和逗号一样,是表示句中的停顿的,它与逗号的不同点是:只限于用在句中并列成分之间,顿号相当于连词“和”,即用顿号的地方,一般可以用“和”字;不过,用“和”的地方,不一定都可以换成顿号。
什么叫并列成分呢?句中使用的词或比词大的 短语 、 句子 等,它们处在同等的地位上,或是同属于被叙述的对象,或是同属于叙述别的事物的,都叫并列成分。
例如:
1.前面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
(小学《语文》第五册《周的睡衣》)
2.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广大城乡用的电,部分是从这儿输送去的。
(小学《语文》第八册《参观刘家峡水电站》)
3.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
4.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5.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6.坚持记 日记 ,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 作文 能力。
(小学《语文》第六册《基础训练7》)
7.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
例1中“剪刀、线团、布头、针线包”四种物件并存于笸箩中,是并列关系;作为词,它们在这个句子中的地位也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顿号,第三个顿号被“和”字代替。例2的“甘肃、青海、陕西”,是并列的地理单位,在句子中也是并列关系,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顿号。例3中“红的、白的、黄的、紫的”是并列的几种颜色,中间用了顿号。例4中“亲切、舒服”,是心理的感觉和体会,是并列关系,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顿号。、
顿号的使用示例:
例1—例4中的并列成分都是由词充当的。
例5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是对海底世界的评价,是并列关系,在这个句子中的地位也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用顿号。例6中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作文能力”,作为能力,并列存在,作为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地位也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用顿号。
例5和例6中的并列成分已经不是单词,而是由多个单词构成的短语,如“景色奇异”由“景色”和“奇异”两个词构成,“作文能力”由“作文”和“能力”两个词构成。这种比词大、比句子小的组成形式叫“短语”。
例7中,“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是不同的岩石名称,它们本身又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在例7中,它们失去了自身作为句子的独立性,成为大句子中一个成分的三个并列小成分。所以它们之间也用顿号。(标有引号的并列的词语之间也可以不用顿号隔开。)
顿号表示微小的停顿,停顿的时间是相对于 其它 符号来说的,句子标志的符号(句号、问号、叹号)表示的停顿,时间略长;句子内部的符号(顿号、逗号、分号)表示的停顿,时间略短。而在句子内部的停顿中,顿号表示的停顿最短,分号最长,逗号居中。下面的例子可以体现出这一规定的要求:
8.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烧的柴火,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小学《语文》第八册《太阳》)
9.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例8中,“吃的”“穿的”“烧的”三个大部分之间用逗号隔开,而“吃的”这个小部分中“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之间使用顿号隔开,“穿的”这个小部分中“棉、麻、毛、丝”之间用顿号隔开。显然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的停顿。例9中“没有……没有……”之间用逗号,而每一个“没有”中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顿号的停顿小于逗号。
前面说过,顿号相当于“和”字。一般的情况下,如果并列的成分由两个词或短语构成,用顿号或“和”字都可以;如果并列成分由三个或更多的词构成,不使用“和”字也可以(如例8例9),要使用“和”字,则必须用在最后两个并列的词之间。“和”字顶替一个顿号(如例6)。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并列成分之间都可以用“和”字来代替顿号,例如:
10.姑娘弯腰捧在手里,沉甸甸、亮晶晶的,直灼眼睛。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钻石》)
例10中的并列成分之间,只能用顿号而不能用“和”字。如果将其中的顿号换用“和”字,读起来就不好理解了。
顿号是用在并列成分之间的,但并列成分之间并不一定都要用顿号,有的可以用逗号,有的由于联系紧密则可以不用。例如:
11.东西南北都是路。
12.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靠我自己忙哟。
例11中的“东”“西”“南”“北”是并列成分。例12中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也是并列成分,但由于联系紧密,就不能加顿号,如若加了顿号,就会破坏原来的效果。
13.那时我还小,只能帮老奶奶擦擦桌子扫扫地,别的事干不了,她也不让我干。
(小学《语文》第五册《亲人》)
例13中的“擦擦桌子”和“扫扫地”是并列成分,由于联系紧密,就没有使用顿号。
顿号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它用在条目序数之后,表示停顿,例如《新华字典》的“说明”部分就是这样用的。
一、本字典是根据1990年重排本重新排印的……
二、本字典是供中等 文化 程度读者使用的小型语文工具书。
(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说明》)
顿号的这种用法是只表示停顿,许多书并不使用,如人教版九年义务 教育 语文教科书,目录序数之后空一格不加标点。数学书的目录序数之后使用了小圆点。
顿号在应用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必须正确地把握“并列关系”的词、短语、句子。不做到这一点,就没法使用顿号,即使用了也会出错。例如:
14.浅海里有鱼、虾、贝、还有各种海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等。
(学生作业)
15.小猴子忙了好一阵子,可是,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样也没得到。
(学生作业)
例14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2》中的一个顿号练习题。有几位小同学就像例14一样加了顿号。如果“鱼”“虾”“贝”“海藻”同时出现,可构成并列,即“浅海里有鱼、虾、贝、海藻。”如果“鱼”“虾”“贝”“海带”“紫菜”“石花菜”同时出现,也可构成并列,即“浅海里有鱼、虾、贝、海带、紫菜、石花菜等”。因为,“海藻”包含“海带”“紫菜”和“石花菜”,“海藻”与“海带”“紫菜”“石花菜”则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正确的标点法应是:
浅海里有鱼、虾、贝,还有各种海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等。
句中“有……还有……”是联词,“有”与“还有”之间应使用逗号。若用顿号,会使“鱼、虾、贝”与“还有各种海藻”构成并列,显然是错误的。
例15的错误是这样造成的:加标点的小同学认为“兔子”和“玉米”、“桃子”、“西瓜”有“动物”和“植物”的区别,不属同类,不能并列,因而在“兔子”之前加了逗号。这位同学没有弄懂什么叫“句中并列成分”。
(二)虽然是并列关系的词,但由于联系紧密,或已凝固成短语,在不是为了特别强调的情况下,它们之间可以不加顿号,加了会使句子变得松散。前面已经进行了分析。再如“工农兵”“农工商”“七八十人”等并列关系的词就不宜裂开加顿号。
(三)使用顿号要分析会不会割断句子,造成歧义。也就是说要服从需要,不能见到并列就加顿号。例如:
16.我们应该加强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鄙视和关心集体的教育。
例16的本意是:“加强对祖国的热爱教育”“加强对敌人的鄙视和仇恨教育”“加强关心集体的教育”。也就是说这个句子的并列成分有两个层次:“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鄙视、仇恨”“关心集体”属于第一个层次的并列成分,由第一个顿号与“和”字来标志,“鄙视”和“仇恨”是“对敌人……”之中的并列成分,属于第二个层次。例16在顿号的使用中却没有注意到这两种层次,见到并列成分就加顿号,使句子层次混乱,“鄙视和关心集体”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整体,对集体又鄙视又关心,这显然会产生歧义。因此,“仇恨”与“鄙视”之间的顿号应去掉。
顿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必须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D
试题分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中“大路平顺”后要用分号,B句中“扫墓”与“植树”之间不用顿号,而“和”连接,C句第一个逗号应在引号外。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平时对标点符号不太关注,老师也讲得少。现在很少考到标点符号,其实标点符号也是很重要,它本身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能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章句子的含义。
什么情况下不能用顿号
常见错误一:多个书名号或引号并列时使用顿号分隔
例1:各中小学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相关要求。(错误)
各中小学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相关要求。(正确)
例2:公安部门要加强校园“警务室”、“护学岗”、“安全网”建设,落实护校制度。(错误)
公安部门要加强校园“警务室”“护学岗”“安全网”建设,落实护校制度。(正确)
解析: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宜用顿号。
常见错误二:在标示数值和起止年限时使用连接号不规范
例3:制定并实施学校安防达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错误)
制定并实施学校安防达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正确)
例4:要加快工程进度,确保科技园3-5年内建成。(错误)
要加快工程进度,确保科技园3~5年内建成。(正确)
解析:标示时间、地域的起止一般用一字线(占一个字符位置),标示数值范围起止一般用浪纹线。
常见错误三:在并列分句中使用逗号统领
例5:各职能部门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中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工商部门负责查处取缔未取得有效许可证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工信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无线电和电子电器产品维修行业;公安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旅馆业、公章刻制业。(错误)
各职能部门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中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工商部门负责查处取缔未取得有效许可证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工信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无线电和电子电器产品维修行业;公安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旅馆业、公章刻制业。(正确)
解析:用分号隔开的几个并列分句不能由逗号统领或总结。
常见错误四:在并列分句中使用句号后再使用分号
例6:一是养老保险安置。对进入企业工作的失地农民要同企业员工一样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医疗保险安置。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已建立,可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错误)
一是养老保险安置。对进入企业工作的失地农民要同企业员工一样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二是医疗保险安置。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已建立,可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正确)
解析:分项列举的各项或多项已包含句号时,各项的末尾不能再用分号。
常见错误五:同一形式的括号套用
例7:围绕政府半年工作开展回头看,认真总结上半年工作,科学谋划下半年工作。(责任单位:各镇(街道))(错误)
围绕政府半年工作开展回头看,认真总结上半年工作,科学谋划下半年工作。[责任单位:各镇(街道)](正确)
解析:同一形式的括号应尽量避免套用,必须套用括号时,应采用不同的括号形式配合使用。
常见错误六:阿拉伯数字表示次序时使用点号不当
例8:1、督促主办单位按时办结。(错误)
1.督促主办单位按时办结。(正确)
例9:(1)、督促协办单位按时办结。(错误)
(1)督促协办单位按时办结。(正确)
解析: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阿拉伯数字表示次序语时不加点号,不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做次序语,后面用下角点(圆心点)。
常见错误七:在图、表说明文字末尾使用句号
例10:(图表略)
注:以上各项数据统计截至时间为2012年12月31日;城市人口指常住户籍人口;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统计为新口径。(错误)
注:以上各项数据统计截至时间为2012年12月31日;城市人口指常住户籍人口;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统计为新口径(正确)
解析:图或表的短语式说明文字,中间可用逗号,但末尾不用句号。即使有时说明文字较长,前面的语段已出现句号,最后结尾处仍不用句号。
常见错误八:在标示发文年号时使用括号不规范
例11:根据×发[2013]3号文件精神,……(错误)
根据×发〔2013〕3号文件精神,……(正确)
解析:标示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年份时,应使用六角括号。
常见错误九:书名号内用顿号表示停顿
例12:根据《××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市建制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的批复》(××规〔2012〕59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办法。(错误)
根据《××省物价局 ××省财政厅关于××市建制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的批复》(××规〔2012〕59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办法。(正确)
解析:书名号内标示停顿时用空格。
常见错误十:句内括号行文末尾使用标点符号不当
例13:为加强对全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务副区长兼任,副组长由××局局长兼任。),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处理。(错误)
为加强对全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务副区长兼任,副组长由××局局长兼任),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处理。(正确)
解析:括号内行文末尾需要时可用问号、叹号和省略号。除此之外,句内括号行文末尾通常不用标点符号。
常见错误十一:附件名称后使用标点符号
例14:
附件:1.××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错误)
附件:1.××区查处取缔无证无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正确)
解析:附件名称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
常见错误十二:二级标题在换行分段情况下使用句号
例15:(一)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
为减少监管环节,保证上下协调联动……(错误)
(一)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
为减少监管环节,保证上下协调联动……(正确)
(一)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为减少监管环节,保证上下协调联动……(正确)
解析:二级标题在换行分段时不使用句号,如使用句号则不需要换行分段。